4月21日,由太原市文物局主辦、太原市太山博物館承辦的“凝心啟智”大學堂在太山博物館開講。著名古建專家李會智以“山西古建筑分布及特征”為題,分享山西古建背后的故事。
李會智從山西古建筑分布概況講起。山西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,所遺存的古建筑序列完整、品類眾多,居全國之首,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寶庫,素有“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”之稱。至2020年,全國共遺存元以前木構建筑628座,山西518座,占全國同期的82.48%。山西的古建筑自北魏至民國均有遺物,如北魏時期的云岡石窟、羊頭山石窟,唐代的南禪寺、佛光寺,五代的天臺庵,北宋的崇明寺,遼代大同華嚴寺以及元代清夢觀。建筑類別多樣,建筑材質眾多,有磚石結構、銅鐵鑄遺物以及木結構。
李會智介紹了山西宗教建筑存在的區域性文化特征。根據不同區域文化的突出性,可將山西古建筑劃分為4個個性區系。北部區系為雁門佛塔建筑區,如華嚴寺、應縣佛宮寺、五臺山佛教建筑群等;中部區系為并州多教建筑區,如晉祠、竇大夫祠、狐突廟、三結義廟、則天廟等;東南部區系為上黨諸神建筑區,如炎帝廟、二仙廟、靈湫廟、湯帝廟等;南部區系則為河東祭祖建筑區,如堯廟、稷王廟、商山廟、東岳廟等。
山西木構建筑梁架演化特征,李會智列舉各時期典型代表建筑詳細講述。營造技藝從唐代至清代歷經了四個發展階段,分別為唐代技藝成熟期、五代轉型及宋遼完善發展期、金元繼承和多樣化探索期、明清結構簡潔及賦予裝飾的定型期,形成了五種減柱及移柱造布列,三種梁架組合形制和四種梁架結構手法。
講座結束后,聽眾紛紛表示,中國古建筑是一本站立著的史書,遙遠的傳說、歷朝歷代的豐功偉績、不同時期的文化習俗,都以視覺形象呈現出來,而山西的古建筑可謂國之瑰寶,冠絕中華。通過此次講座,聽眾對山西古建筑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有了更全面認識,增強了古建筑保護和文化傳承意識。
李會智為碩士生導師,主要研究方向為古建筑木結構體系及營造技術,主持代縣邊靖樓、文水則天廟、懷仁清涼寺華嚴塔等10余項文物保護工程,完成文物保護及仿古建筑設計100余項。